中新網延安10月22日電(劉越)在延安市寶塔區南市街道的高家原則村里,有條“登高路”。
這條路,曾令當地村民發愁:土路狹小而泥濘,送孩子上學的家長難出去,接新娘的車進不來;這條路,曾令外來游客望而生畏:坍塌的窯洞、橫流的污水、臭氣熏天的旱廁……
而現在,指指平坦的水泥路與精美的壁畫,69歲的居民曹枝青笑瞇瞇地對記者說:“現在這路修得好哇,跟以前比,那是翻了天嘞!”
一條“登高路”,見證居民生活步步登高,更見證了紅色熱土的美好變遷。而在延安市里,有故事的路,遠不止這一條。
高家原則村中的“登高路”。劉越 攝
出行難、如廁難、吃水難,怎么辦?
10月21日下午,“弘揚延安精神 奮進偉大時代”媒體采訪團走進高家原則村參觀探訪。放眼望去,一排排嶄新小樓拔地而起,更有磚砌窯洞依山而建,小路整潔蜿蜒,綠樹紅花草木蔥蘢。菜地里,番茄辣椒長勢喜人,活脫脫一副新村盛景。
然而,在當地居民口中,記者卻聽到了一個不一樣的“老村”。
“這路,爛吶!”
曹枝青在村里生活了幾十年,有件事讓她耿耿于懷:“二十幾年前我女兒出嫁,下雨了,路爛得車都開不進來,新娘也接不出去。”
今年70歲的大爺史俊銀對此也是深有感觸。他告訴記者,以前的高家原則村,走路費勁更費鞋,有時候腳陷在爛泥里,拔都拔不出來。小孩上學必須大人送,否則一摔一身泥,非常不安全。
史大爺的說法毫不夸張,畢竟曹大媽就摔過。從前的晚上,家家戶戶都得摸黑出門上旱廁,曹大媽全副武裝,頭戴上兒子給買的探照燈,還是被坎坷的泥路絆得高一跤低一跤,差點把臉摔破。
從前的高家原則村照片。劉越 攝
在媒體團成員們拾級而上的路程中,院墻上一副又一副的舊照片引人注目。泥濘土路、斷壁殘垣、垃圾遍地,不難看出,從前村里的人居環境相當惡劣,可謂是“垃圾基本靠風刮,污水基本靠蒸發”。
“以前山上隨處可見一個個小小的破旱廁,一家單獨上一把鎖,誰家去上廁所,誰家把門開了去上。旱廁直接通到排洪渠,整條溝都臭氣熏天,夏天的時候蚊蠅特別多。”
南市街道黨工委書記孫霞告訴記者,直到2022年,村里山上的老百姓都是挑水吃的。他們生活最基本的需求,每天吃飯、上廁所,都沒能有一個干凈的環境,和城市樓房里居民對比,生活質量差別很大。
出行難、如廁難、吃水難,老百姓的“難”,當地政府看在眼里,放在心上。
“改造,必須要改造!”
從前的高家原則村照片。劉越 攝
小推車推出來的新村風貌
針對高家原則村的改造,不簡單。
2023年,寶塔區政府按照“因地制宜、一溝一策”的工作思路,對高家原則村開展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綜合治理。
孫霞介紹,改造工程分為硬件建設和提升工程。硬件方面,著重于建設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配套,滿足大伙兒吃喝拉撒等瑜伽教室需求;另一方面,則著眼于美化、綠化等工作。希望通過改善環境,提升生活質量,讓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,精神狀態更加飽滿,生活更加美好。
然而,治理過程中,面臨的困難不計其數。彼時,高家原則村村內道路寬度為2-3米,部分支路1-2米,由于道路狹窄,邊坡高聳,危險區域眾多,施工隊幾乎無法動用大型機械設備,只能時租空間依靠人力和小推車來運送材料。
高家訪談原則村中的整潔公廁。劉越 攝
“因為需要鋪設水管和污水管,一直連接到最高那座房子,由于高度差異很大,越往上巷道就越窄,以至于機械設備根本無法通過,只能使用人工。”孫霞舉例,一塊石頭或磚頭,在山下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,但如果要把它們運到山頂,成本就會大大增加。
“這項工程的成本非常高,幾乎全部都需要人工完成,非常艱難,但它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,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做的。”
就這樣,一輛輛小推車,推出了老村的新面貌,改寫了多年來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腳泥”、人背肩扛、打井抽水的歷史,解決了安全隱患易發的“頑癥”,補舞蹈教室齊了基礎設施建設的“短板”,填補了公共服務設施的“空白”。
修路、治理、美化,從泥濘不暢到拓寬硬化,從設施缺乏到基本配備,從群眾關注到認可滿意,短短一年,居住在高家原則山體溝道的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家門口的變化,喜不自勝。
高家原則村的新村貌。劉越 攝
山體溝道治理 居民幸福升級
如今,曹枝青曾經摸黑摔過跤的泥路,成了平坦明亮的水泥路。
這位自稱“沒讀過什么書”的大媽作了一個詩意又質樸的比喻:天黑以后,我站在院里往下看,路燈亮起來,像一片星星,特別漂亮。
“晚上吃完飯后,我帶著孫子出來鍛煉,哧溜溜地出來,哧溜溜地回去。走走看看,路兩旁還給我們安了椅子休息。我們很高興,高興得不知道說啥好。”
史大爺則大手一揮,當場吟誦出一首“打油詩”:老舊改造成效顯,環境優美道路寬;廣場健身器材全,公廁干凈又方便;群眾個個喜笑顏,舉起拇指點雙贊!
高家原則村中,嶄新的籃球場。劉越 攝
打油詩里,是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顯著提升的真實寫照。從利用老房子改造成的“幸福公交車”,到拆遷空地打造成的籃球場與休閑廣場,再到創意十足、五彩繽紛的壁畫,都為高家原則村老百姓的生活增光添彩。
政府心中有群眾,群眾心中也有政府。讓寶塔區住建局副局長姬朝偉深有感觸的是,在過去,部分村民可能認為家中的一磚一瓦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,不愿意進行拆除或改造。隨著道路拓寬和邊坡治理工作的推進,他們逐漸認識到了這些工作的重要性,態度開始轉變,主動配合工作,甚至愿意拆除影響道路建設的房屋。
政府和人民“雙向奔赴”的高家原則村,是延安近年來有序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縮影。姬朝偉介紹,延安中心城市山體溝道分布廣、數量多,西溝、市場溝等32條主要山體溝道居民較多、房屋密度較大,涉及居民5.2萬戶、14.2萬人,房屋9.5萬間(孔),受自然條件差的影響,山體居民吃水難、出行難、如廁難、安全隱患多等問題突出。
高家原則村中的彩繪“幸福公交車”。劉越 攝
2022年以來,在省、市的大力支持下,寶塔區按照“守底線、保基本、不舉債”的原則,遵循“以改為時租會議主、拆改治結合”的總要求,制定了《延安中心城市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》,因地制宜、一溝一策,多方聯動、有序推進。圍繞城區山體居民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,分年度、分階段推進32條山體溝道治理工作。
“2022年先行試點啟動實施的6條和2023年啟動實施的8條山體溝道治理已完工,得到了群眾廣泛認可。2024年啟動實施棗園西過境沿線、橋溝辦劉萬家溝等10條山體溝道治理,正在有序推進。”
如今,治理工作初見成效。截至目前,寶塔區已有14條山九宮格體溝道治理完工,惠及居民2.1萬戶6萬余人,住宅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城區整體環境明顯改善,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顯著提升。
“登高路”旁,一位正在辛勤勞動的園林工人。劉越 攝
下山時,“登高路”旁,一位園林工人正在不辭辛苦地躬身勞作。春季栽下未能成活的花苗,在秋季進行補栽。月季一月一開,姹紫嫣紅之際,將帶給種樹人最大的驚喜。
世情如花,每一次綻放,都是對過去艱辛努力的最好回饋。高家原則村從泥濘到坦途、從落后到煥新的蛻變過程,是對“人民至上、共建共享”理念的生動詮釋。這不僅僅是一場人居環境的綜合治理,也讓我們看到了“延安精神”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堅韌與活力。
未來,隨著更多山體溝道的治理完成,這片紅色熱土的面貌將煥然一新,而那份深植于民眾心中的幸福感與歸屬感,也將月月常開、歲歲不敗。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,政府與人民攜手同行,共同繪制著一幅幅鄉村振興、城市更新的壯美畫卷。